2025年10月课题月检

发布时间:2025-10-31点击: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AI 享田园 " 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评价研究

课题类别

苏州规划

立项编号

2023/LX/01/005/03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镇洋小学

时间

20251015

研究主题

观摩科学课例《运动与能量》,探讨“AI享田园”项目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多元评价模式

所要解决问题

如何构建一套科学、有效、可操作的多元评价体系,以衡量“AI享田园”这类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真实成效,从而突破传统评价方式的局限。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一、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两个核心环节:

1.课例观摩与研讨:全体成员聚焦倪晨阳老师执教的《运动与能量》一课,从其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细节出发,进行深度评课。

2.专题学习与内化:蔡炎老师作《项目化学习:为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专题讲座,引导课题组从理论高度重新审视教学实践。

二、 研讨中的观察与思考

在评课过程中,老师们的发言自然而然地聚焦于“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源自实践的场景化思考:

1.关于评价的维度:从“知识唯一”到“素养多元”观察:评课中不再局限于学生是否记住“速度越快,能量越大”的结论,而是广泛涉及了探究过程、协作能力、创新思维、态度责任以及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这印证了PBL评价必须是多维的。对于“AI享田园”课程,其评价体系绝不能只看最终的作物长势或AI模型精度,必须同样关注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协作、探究、坚韧、创意等核心素养表现。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涵盖“过程、协作、成果、素养”的多元评价框架。

2.关于评价的方法:从“单一测试”到“嵌入过程”:本节课巧妙地采用了多种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观察实验操作)、成果评价(数据记录、汇报展示)、技术赋能评价(平板互动、数显测力计)以及即时性评价(师生问答)。评价应自然嵌入学习活动全过程,而非仅在项目结束时进行。

3.关于评价的技术赋能:从“人工主观”到“数据驱动”观察:老师们既肯定了平板上传数据带来的客观性与主体尊重,也尖锐指出了技术工具使用中的问题,如图示法不够精确,并提出了用希沃易课堂优化数据汇总的明确建议。技术是实现高效、精准评价的关键支撑,但工具的选择至关重要。对于“AI享田园”,我们必须提前规划:如何利用传感器自动采集环境数据?如何利用协作平台记录每次小组讨论的贡献?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可视化项目进展?这能极大减轻教师负担,并使评价更有说服力。

三、 形成的共识与后续行动思路

通过本次研讨,教研组就“AI享田园”课程评价研究达成初步共识,并明确了下一步行动方向:倪老师的课例是一次成功的“微项目”实践,其评价思路可直接迁移和升级到“AI享田园”这类更大的跨学科项目中。评价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学习、赋能成长。重点评估希沃易课堂等平台的功能,规划其在“AI享田园”项目中用于过程管理、数据收集和成果评价的具体路径。开发简便易用的观察表,帮助教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快速记录学生的关键表现。 计划在下一轮课程实施时,选取不同特质的学生或小组进行深度案例研究,收集评价体系有效性的实证数据。

1. 倪老师的课例成功展示了在探究性活动中实施多元评价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AI享田园”这类跨学科PBL课程的评价体系设计提供了具体范例和反思基础。

2. 技术工具(如平板、传感器)的应用是实现高效、精准评价的关键支撑,需在课程开发中同步设计。

后续研究计划:

1.制定评价量表:基于本次研讨,着手开发“AI享田园”项目专用的、包含过程、合作、成果、创新等多维度的评价量表。

2.设计评价工具: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设计贯穿项目始终的数据采集点与自动化评价工具,减轻教师负担。

3.开展实证研究:在接下来的“AI享田园”课程实施中,应用并验证本次研讨形成的评价思路,持续收集数据,优化评价方案。

物化成果

1. 教学设计与反思类(直接成果)

《运动与能量》项目化学习(PBL)改良版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反思报告:《基于多元评价的科学探究课实践与思考——以〈运动与能量〉为例》:由倪晨阳老师或教研组共同撰写,系统梳理本节课在评价方面的得失与理论提升。

2. 评价工具开发类(核心研究成果)

“AI享田园”课程科学探究活动评价量表(初稿)》:以本节课为蓝本,提炼出的适用于项目中学生科学探究环节的观察评价量表。量表维度可包括:

探究能力: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数据记录、分析结论。

协作能力:小组分工、有效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实证思维:尊重数据、用证据说话。

知识迁移:将科学原理应用于解释/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观察记录表》:用于教师在项目过程中快速记录各小组的协作情况、成员参与度、问题解决表现等。

 

"AI 享田园 " 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评价研究

10月课题研究活动

2025年10月15日上午,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研讨与打磨,本次活动聚焦科学教师倪晨阳老师执教的《运动与能量》公示课,全体教研组成员围绕课堂设计、学生参与、教学重难点把控及教学优化展开深入研讨与评课。随后,蔡炎老师开展了关于《项目化学习:为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听完这场讲座,我们对项目化学习有了全新认知。它打破传统“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收”的模式,让学生围绕真实问题自主组队、设计方案、动手实践,在解决问题中整合多学科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协作能力与实践能力,真正让“创新”不再是口号,而是融入学习过程的行动。今后,我们也会尝试将项目化学习的理念融入自身,无论是教学还是自我提升,都更注重实践与探索。

最新更新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