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
"AI 享田园 " 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评价研究 |
课题类别 |
苏州规划 |
立项编号 |
2023/LX/01/005/03 |
出席对象 |
课题组成员 |
地点 |
镇洋小学 |
时间 |
2025年4月23日 |
研究主题 |
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学习评价以及智能生活主题学习的课例研究 |
所要解决问题 |
了解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情况 |
研究方法 |
课例研究 |
过 程 与 思 考 记 录 |
一、黄逸菲《水中的动物》 4月23日上午,城厢镇第四小学的黄逸菲老师执教一年级《水中的动物》一课。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构造了鱼的3D立体模型,形象直观的让学生们观察到了鱼的身体构造,并且通过有趣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鱼鳍和鱼鳃的作用。 二、刘子怡《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刘子怡老师执教的《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她围绕着哪吒中的岩石小妖是什么岩石组成这一问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划一划”等实践环节和相关资料的补充,学生自行探索得到结论,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三、评课研讨 |
获 得 的 主 要 结 论 |
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课程的相关课例 |
物化成果 |
跨学科主题学习课例 |
"AI 享田园 " 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评价研究
4月课题研究活动
一、黄逸菲《水中的动物》
4月23日上午,城厢镇第四小学的黄逸菲老师执教一年级《水中的动物》一课。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构造了鱼的3D立体模型,形象直观的让学生们观察到了鱼的身体构造,并且通过有趣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鱼鳍和鱼鳃的作用。
二、刘子怡《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刘子怡老师执教的《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她围绕着哪吒中的岩石小妖是什么岩石组成这一问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划一划”等实践环节和相关资料的补充,学生自行探索得到结论,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三、评课研讨
朱棣文小学 吴园
黄老师《水中的动物》一课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观察、实验视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小金鱼,符合科学学科注重实践探究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 注重知识逻辑构建:从观察小金鱼的外形,到探究其运动、呼吸,知识层层递进,帮助学生逐步深入了解鱼类特征,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
朱棣文小学 方一帆
刘老师的课以哪吒电影中的石矶娘娘作为导入,贯穿整节课,情节与教学内容非常契合。以设疑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岩石的特征,每一个学生活动都十分有效,整堂课逻辑鲜明,教学效果良好。
新湖小学 张怡
黄逸菲老师执教的《水中的动物》一课,在课程伊始,黄老师便巧妙运用 AI 技术,创设出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作为 “科学小向导”,瞬间点燃了课堂氛围,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整堂课奠定了充满童趣与探索欲的基调。这一创新设计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科学探究不再枯燥,而是充满趣味与惊喜。
在教学过程中,黄老师对学生科学语言表达的重视贯穿始终,鼓励学生用准确、规范的科学术语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中营造出良好的科学语言交流氛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更培养了他们严谨、规范的科学表达能力,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观察探究环节,黄老师借助虚拟模型,将鱼复杂的身体结构以生动形象、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对虚拟模型的旋转、放大等操作,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认识鱼的结构,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镇洋小学 徐亦心
刘老师选取了哪吒2中的石矶娘娘来进行导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岩石小妖的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投入到观察、讨论和分类活动中,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对岩石的特征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观察和分类方法。
镇洋小学 刘子怡
本节课紧扣一年级科学新教材,教师以清晰的教学思路,通过视频、实物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外形、运动等特征,激发学生对水中动物的探究兴趣。建议在画鱼环节先让学生细致观察鱼的头、身、鳍等结构,分析各部分特点,再分步示范绘画方法,将科学观察与艺术创作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本课中间采用了三维立体动画技术,更加直观有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
城厢镇第四小学 黄逸菲
刘老师的课以近期深受学生喜爱的哪吒电影作为导入,创设的情景贯穿整节课。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刘老师以一个个设置的环节并且借助感官逐渐探索解密。最后,由学生自行探究出三个“石头小妖”是属于什么石头。课堂实验过程中也充分考虑了学生学情特点,记录单选择了表格式简单明了。
镇洋小学 张莉
黄老师的课注重低年级孩子的学科素养能力的培养,关注孩子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态自然,教学设计富有童趣。导入部分是海底世界,金鱼是淡水鱼,衔接稍微有些不顺畅,可以再斟酌一下如何过度;画一画环节如果放在指导观察后,会不会效果更好?
刘老师的课环节设计呈递进式,流畅清晰,从感官观察,到借助工具观察,再到参考资料比对,一步一步认识岩石,经历对一块陌生岩石的观察认识的完整过程。刻一刻环节可以指导学生用手指摸一下,既可以抹掉工具留下的粉末,又可以感受凹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