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镇洋小学“智能生活教育”文化建设纲要

发布时间:2023-07-02点击:

 

太仓市镇洋小学

“智能生活教育”文化建设纲要

(讨论稿)

太仓市镇洋小学是一所新建学校。要在高起点上把学校建设成文化特色鲜明、办学质量过硬的现代化小学,从建校初期就要明晰学校精神、厘清办学理念、凝练学校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基于我校独特的办学背景,系统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借鉴和传承托管学校的办学经验,以创新素质教育文化为目标,制订我校“智能生活教育”文化建设纲要。

一、文化背景

文化基础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基与生长点。太仓市镇洋小学是一所新建学校,其所在地娄江新城得天独厚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托管学校朱棣文小学鲜明的文化特色、先进的管理理念、成功的办学经验等,共同构成了学校独特的文化建设背景。

(一)协同新城建设

随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沪通铁路、南沿江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加快建设,太仓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城市群。2018年5月,太仓市政府正式宣布重点打造娄江新城,将以国际标准推进科教创新区、临沪国际社区、高铁商务区、高端装备制造区等四大功能区建设。镇洋小学是新城建设的重要民生工程项目之一,在筹建过程中就得到了太仓市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校将积极参与、深度协同新城建设,发挥引领新城文化风尚、提升新城文化品位、铸造新城教育品牌的重要作用。

(二)做强优质学校

学校依托太仓市优质学校朱棣文小学而创办。朱棣文小学秉持“厚积薄发、追求卓越;探索发现、实践创造”的朱棣文精神,坚持实施“启智”教育,促进师生最优化发展。在近二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教师文化,打造了一支有教育情怀、有奉献精神、有突出能力的教师队伍;学校努力追求“简约、开放”课堂教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开发了“合作、分享”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的需求。学校综合实力与办学质量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认可。镇洋小学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由朱棣文小学实施一体化管理,充分依靠朱棣文小学的高水平管理队伍和优质师资队伍,吸收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借鉴其成功的办学经验,力争快速成为娄江新城的优质教育资源。

(三)服务国际社区

太仓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目前全市拥有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1600多家,这些企业在产业配套、人才支持、公共服务、资本融通等方面与本地社区及企事业结成了紧密合作关系,形成了协同发展的新态势。娄江新城更是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成为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聚集的国际新社区。镇洋小学作为娄江新城文化教育和社区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创办之日起就承担着服务国际社区的责任,肩负着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优化社区人文环境的重要使命,同时也履行着创新国际社区文化生态、促进多元文化交融的功能。

(四)满足民生诉求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接受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诉求日益增长。太仓地处经济繁荣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一方面,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获得受益于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另一方面,幸福感的进一步提升有赖于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镇洋小学所在的社区,居民来源多元,多种文化汇聚,学校办学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还要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从创办之日起就要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施教区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

 

学校文化建设基础的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s)

劣势(Weaknesses)

1. 地理位置:镇洋小学位于太仓娄江新城,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文化资源丰富。

2. 文化基础:托管学校朱棣文小学成功的办学经验可以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3. 办学条件:学校硬件条件优越,设施设备先进,现代化水平较高,可以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4. 领导班子:学校领导班子和主要管理人员由朱棣文小学领导兼任,班子成员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有经验,有理念,有担当,有作为。

5. 骨干教师:学校大部分教师来自朱棣文小学,教学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有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经验。

6. 员工士气: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充满信心,期待以先进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1. 办学历史:镇洋小学为新建学校,办学不足一年,历史较短,缺乏文化积淀。

2. 师资队伍:学校除了从朱棣文小学抽调骨干教师执教外,需要大量招聘新教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教师整体水平提升是学校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3.办学经验:新建学校底蕴不够深厚,尚未积累有效的办学经验。

机遇(Opportunities)

威胁(Threats)

1. 城市发展:太仓市重点打造娄江新城建设,不仅促生了学校的创立,也为学校文化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2. 政府重视:太仓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学校建设和发展。

3. 社区支持:学校所在社区对学校办学质量有较高期盼,并能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

4. 文化资源:施教区内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居民来源多元,多种文化汇聚,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5.专家引领:学校与省、市科研院所及省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专家团队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长期的咨询和指导。

1.竞争激烈:区域内其他学校发展势头迅猛,校际竞争日趋激烈,对学校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2.文化趋同:新建学校开展文化建设的思路不够开阔,存在文化取向趋同、建设内容雷同的现象。如何凸显特色,是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3.诉求多样: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着多样化的诉求,在这些诉求之间如何合理取舍,是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又一挑战。

4.新校现象:尽管学校有一定区位优势,但相对于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城区学校,新建学校对优秀人才、优质生源的吸引力还有一个提升的过程。

 

基于以上文化建设的背景以及SWOT分析,提出我校文化建设的长期使命。

1. 打造娄江新城的文化高地紧紧抓住娄江新城创建科教创新区的契机,借助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西交大利物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校区的名校效应、人才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强与高校的互动,共同营造高品质的文化社区,协同打造新城文化高地。

2. 建构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目前,我校学生中新太仓人占了比较高的比例,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校园里接触和交流;未来,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儿童进入学校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将在这里交汇和碰撞;我们还将走向世界,接受多元文化的洗礼。我们要珍惜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建构多元文化教育实践:让不同的文化在校园内得到充分展示,增进师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加强多元文化的交流,让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校园内和谐共生;借鉴和吸收不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推进文化融合,改造、提升校园文化,使其健康地发展。

3. 探索未来教育的创新模式。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生活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未来智能时代的教育价值和学校形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未来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又会做出何种变革?这些未知的答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求解。太仓经济社会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物质、文化等多方面机遇和条件,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智能生活的未来,积极探索智能教育的创新模式,打造未来智能生活校园的样板。

二、理念设计

 

学校理念设计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愿景,包括学校精神、文化主题、核心理念、“三风”、文化元素和实践表征。

(一)学校精神:崇尚科技理性,涵养人文情怀

人在世界生存发展,必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而朱棣文精神的内涵为:“厚积薄发、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和“探索发现、实践创造”的科学精神。“崇尚科技理性,涵养人文精神”的学校精神便源于对两种基本关系的理解和对朱棣文精神的传承。

“崇尚科技理性”,主要是引导师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理性”包括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科学理性旨在“求真”,核心使命是“认识世界”。技术理性旨在“有效”,核心使命是“改造世界”。“崇尚科技理性”指帮助师生树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识,并提升求真务实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涵养人文精神”主要引导师生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文精神”是一种由“人是目的”引申出来的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人际精神。“涵养人文精神”是引导师生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学会与人正确相处。

(二)文化主题:智能生活教育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生活将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常态。开展智能生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应对智能生活的挑战,在新时代寻求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智能生活教育是以智能生活为主题,通过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整合各种课程、设计专题活动而对儿童进行的全面素质教育,具有前瞻性、综合性、校本性等特点。智能生活教育的具体内涵是:感悟生命尊严,走进智能世界,驾驭未来生活,实现个性发展。

“感悟生命尊严”。人,作为万物之灵,是拥有自主意识和自由精神的生命形态。由此,“感悟生命尊严”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智能生活教育要充分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走进智能世界”。工业革命解放了人的体力,人工智能将解放人的智力。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世界,将是人类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和人类自由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时代。“走进智能世界”指帮助儿童从小了解人工智能的特点,熟悉它的性能,驾驭它的劳动,能够在人工智能世界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生命意义。

“驾驭未来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在帮助学生完善当前生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虽然我们没法描绘未来生活的细节,但是,我们知道,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力、敏感性等核心素养是未来生活的必备要素。“驾驭未来生活”就是培养学生将来30-50年生活和工作的核心素养,有能力在人工智能世界中自由生活,能够适应甚至创造未来生活。

“实现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人的特殊性。在流水线批量化生产的工业时代,个性往往被视为需要克服的对象。但是,随着信息化发展,智能世界中,流水作业的机械性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作为人,必须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实现个性发展”即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具体的人”的独特性,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并在未来集体生活与智能生活世界中保持自己的个性。

(三)核心理念: 沐浴智能文化,享受精神自由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即“智能生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学校全部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与教育理解 ,这一理念就是“沐浴智能文化,享受精神自由”。

“沐浴智能文化”是“崇尚科技理性”在信息化时代的具体化。换言之,“崇尚科技理性”,在信息化时代,就是“沐浴智能文化”。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作为文化,人工智能表现为从器物到制度乃至精神、价值观各个层面。“沐浴智能文化”指营造具有人工智能特色的校园环境,引导学校教育融入社会智能化生活,让学生能够耳濡目染智能文化,实现健康成长。

“享受精神自由”是“涵养人文情怀”在信息化时代的具体化。精神自由是智能时代对人类的宝贵馈赠。如果说工业革命解放了人的体力,让多数人能够从事脑力工作。那么,信息革命解放了人的智力,让多数人能够从事精神性工作。精神自由将人的意识从主要考虑“怎么做”提升到“做什么”和“为什么做”,从而使人具有部分“神性”。在智能生活教育中,“享受精神自由”指学校要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鼓励学生的想象与创造,为学生精神的自由发展提供足够的保障。

(四)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世界儿童

科学精神是体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儿童,就是指在学科教学和学校活动中注重培育学生热爱科学探究过程,让儿童具备应对智能生活的基本理性态度和初步探究能力。

人文情怀是一种理解人、尊重人、把人当作目的的态度。培育具有人文情怀的儿童,就是在智能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基本意识和能力,养成与人为善的情感、态度,初步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智能生活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两个支柱,二者缺一不可。学校培养的儿童又是“世界儿童”,具有国际理解能力,具有“世界公民”的基本视野和素质结构。

(五)校风:蕴智

“蕴智”作为校风,一是指学校教育包含智性和智慧。理智作为人的基本属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这层含义上,“蕴智”与朱棣文小学的“启智”有明显的文化传承关系。其二,“蕴智”是指学校以“智能生活教育”为文化主题,此处的“智”,指人工智能。这是与原有学校的区别。其三,“蕴智”是“大智若愚、抱朴守拙”的意思,就是把智慧蕴藏起来。

(六)教风: 立德、立学、立人

“立德”,就是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另一方面让教学闪耀道德光辉。“身正为范”,作为与人交往的职业,教师的职业是一种道德职业,教学不可能脱离道德;作为与儿童长期交往的职业,小学教学中的道德往往更为重要。教学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体现在教师的德性。在智能生活教育中,教师的公正与关怀,是儿童发展的阳光雨露。

“立学”,一方面教师自身为学成为宗师,另一方面是引领学生走进知识殿堂。“学高为师”,教师是学科的代言人。学生往往因为崇拜一位老师而喜欢学习。因为,教师要精于自己所教学科,还应具有深厚的科学、人文与艺术素养。在智能生活教育中,教师要成为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典范,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引领学生走进知识殿堂,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立人,就是教师要把促进学生立身、进达作为要务,使学生树正德、立志向,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学风: 向真、向善、向美

“向真”,就是“求真务实”。“真”,是人类的终极追求。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向真”,作为学风,就是“学真知、做真人”,在智能学习生活中能够去伪存真,树立追求真理的基本意识,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向善”,就是追求“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向善”,作为学风,是指学生在智能生活中能够树立与人为善、良性竞争的态度,以及树立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学习目的。

“向美”,就是“完善人格”。蔡元培曾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向美”,作为学风,是指在智能生活教育中营造富含美元素的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智能生活教育中的自然美、理智美和道德美,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初步意识和能力。

(八)文化元素:AI(爱)精灵

“智能生活教育”的文化元素是“AI精灵”。它具有儿童情趣、智慧化身、未来想象的特点。“儿童情趣”是“AI精灵”能够反映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童真童趣,为儿童喜闻乐见。“智慧化身”是“AI精灵”能够体现人工智能的智慧性。“未来想象”是“AI精灵”的设计充满未来感,具有科幻性质。

(九)实践表征: A-生活、I-教学、E-学习、D-校园

A-生活,即自动化生活Automatic life,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人工智能,让学生能够中体验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激发对人工智能的热情。

I-教学,即智慧教学Intelligent teaching,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水平,让人工智能辅助教师处理常规性智力任务,教师则不断追求教学智慧。

E-学习,即电子学习Electronic learning,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的辅助价值,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学习方式,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改善学习体验。

D-校园,数字化校园Digital campus,指不断提高校园管理和学校生活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建设“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校园网络环境。

 

三、建设目标

 

(一)课程文化建设目标

1.从“智能生活教育”的实践建构需要出发,明确课程文化建设主题;

2.以智能生活与课程整合为主线创新国家课程校本化思路;

3.以智能教育、生活改造、文化创新等为主要维度构建综合活动学习体系;

4.结合数字文化建构基于智能环境的教学模式;

5.围绕“人工智能生活”设计与开发校本课程。

(二)教师文化建设目标

1.以“智能生活教育”文化理念为观照,明确教师文化建设主题;

2.从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制订“智能生活教育”教师发展标准;

3.建设教师共同体学习与发展的有效机制;

4.转变教师角色,形成服务型师生关系;

5.以主题性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建立有效的教学研究体系。

(三)学生文化建设目标

1.以“智能生活教育”理念为观照,明确学生文化建设主题;

2.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结合文化建设要求,制订学生发展标准;

3.基于学生文化建设主题构建学生整体形象建设系统;

4.以社团为主要形式打造学生非正式学习共同体;

5.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学生成长环境。

(四)组织文化建设目标

1.以“智能生活教育”文化理念为观照,明确组织文化建设主题;

2.明确年级组、教研组等正式团队建设目标;

3.建构学习型组织制度体系;

4.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

5.完善社区教育组织体系。

(五)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1.以“智能生活教育”文化理念为观照,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主题;

2.建设数字化书香校园;

3.建设十大“智能符号”校园景点;

4.以校园环境为基础发挥隐性课程作用;

5.努力塑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四、建设内容

 

(一)课程文化——为学生签发走向国际的科学护照

为学生签发走向未来的护照是对教育功能的一种隐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应有的价值取向。作为追求“智能生活”主题的教育,在完善做人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教育,追求理性生活,强调技术的工具价值。对智能生活的追求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科技无国界,也意味着科学语言可以弥补文化差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智能生活教育”的课程文化,为学生提供的“未来护照”是“科学”主题,并具有了国际性。“为学生签发走向国际的科学护照”意义有三。一是学会智能生活。强化智能生活意识,掌握智能生活工具,追求智能生活创造。二是融入国际生活。拥有全球生活视野,具备共同生活素质,习得跨文化交际能力。三是解放生命价值。认识技术的工具作用,提升生命的精神价值,追求生命的人文意义。

(二)教师文化——做智能世界的先行者

“做智能世界的先行者”首先意味着教师要了解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熟悉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具有未来智能世界的合理构想。其次,教师要追踪信息技术的最近进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发挥人工智能的教学辅助作用。最后,教师还应与学生一起构想和分析未来智能生活社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想象力。

(三)学生文化——在数字世界学会共同生活

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不仅依靠学校文化的浸染、教师的言传身教,更依赖同伴间的相互交往与共同生活。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在到《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对学生的关注经历了从个体层面的“学会生存”,到强调人际关系层面的“学会关心”,再到强调群体层面的“学会共同生活”的转变。在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的社会生态中,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这使得“学会共同生活” 成为一个越来越紧要的教育命题。

数字世界已经进入到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带了各种潜在的风险。在数字世界里学会共同生活,意味着要从小养成全面的信息素养,懂得数字世界的基本规则,掌握基本信息处理能力,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较强的自控能力;还要涵养深厚的人文情怀,既能在虚拟世界游刃有余,又能关照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他人,成为有德行、有智慧、有作为、有担当的人。

(四)组织文化——尊重成就尊严

学校组织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心理预期以及团体归属感等群体意识,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观念;而师生员工的尊严与自我实现可以最大程度彰显学校组织文化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学校育人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实现。我校组织文化建设将以“崇尚科技理性,涵养人文情怀”的学校精神为观照,形成“尊重成就尊严”的文化价值理念,以此带动师生员工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

“尊重成就尊严”意思是说,通过“尊重”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包括尊重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劳动、他们的个性,树立他们作为教师、作为学生、作为人的尊严。而“尊严”是人作为人、个体作为个体等的价值、身份与角色意义,也是一个人生命的终极追求。学校组织与管理的使命就是要张扬每一个的“尊严”,其路径则是对每个人的“尊重”。作为文化,“尊重成就尊严”,就是尊重主体创造,让教师投身教学、学生投入学习、管理者用心服务等得到最大程度的肯定,让教师多样化的智力成果得到同等尊重,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应有的激励。

(五)校园文化——科技创景,数字魅影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外壳”。学校精神、核心理念等精神和价值观层面的文化必须通过校园文化才能得以体现。校园文化也因精神性文化而被赋予深度和内涵。

“科技创景,数字魅影”的校园文化强调校园文化突出学校文化“智能生活教育”的文化主题,能够突出未来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具体形象。培育“科技创景,数字魅影”校园文化,首先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整体规划校园的区块特色和文化元素。其次,要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学校要让学生、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增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五、重点工程

 

(一)“开放融合”课程开发工程

挖掘智能生活资源的教育价值,进行信息科学课程群开发;以“数字化”为核心,基于学生阅读兴趣,发挥学生科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人工智能与学科整合上下功夫。

1.实施要求

1)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2)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积极聘请校外人员,发挥集体智慧进行课程开发。

3)整合学校信息科学资源,综合进行开发与利用。

2.项目设计

1)数字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成立数字文化主题研究综合实践小组,吸收各学科教师加入,聘请外部专家进行指导。研究小组围绕主题,制定研究框架与研究计划,设定研究内容。在研究内容方面,研究小组可以围绕数字科学发展、数字化生活、数字化人文危机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任务是通过主题研究向师生展示数字生活的全貌。

2)“信息科学”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对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整合学校已有的校本课程,进行“信息科学”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开发机器人世界、自动化生活、互联网世界、未来智能等课程。

3)信息科学与学科课程整合。一是将各学科领域信息科学发展内容加入原有学科之中,使学科内容更有前沿性;二是基于具体学科开发相关的主题课程,进行整合性学习;三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优化学科教学过程。

4)信息科学课程资源库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目标是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实物性与虚拟性相融通的课程资源系统,并分类整理发布到课程资源平台,为学校师生服务。与相关社会机构合作建构更多的相关课程资源库。

3.行动建议

1)通过专题讲座、沙龙研讨、自主学习等形式,明确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操作策略。

2)成立“信息科学”课程开发委员会,研制课程开发框架,进行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3)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研制课程开发框架,进行课程开发规划与实施。

4)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方案。

(二)“I课堂”教学体系建构工程

“I课堂”即“智慧课堂(Intelligent Class)”。智慧课堂对大部分教师都还是陌生的未知领域。“I课堂”教学体系建构的目的在于探讨基于智能情境的基本课型及课堂教学模式,引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切实把握智能课堂教学的本质,实现智慧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实施要求

1)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紧跟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准确把握未来智能生活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引领智能时代的基础教育改革。

2)不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智慧课堂,需要教师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创造性运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具备全面的信息素养是每一个教师的必修课。

3)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智慧课堂的魅力在于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创新,智慧课堂的质量永无止境。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为自己和他人提供启示,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智慧课堂的质量。

2.项目设计

1)“I课堂”教学实践指南研制。以智能课堂的结构要素为基础,研制课堂实践指南。目的是通过指南,使教师熟悉智慧课堂教学结构,并成为指导教学的依据。实践指南的研制既要关注智慧课堂的基本要素及其呈现方式,还要关注智能情境中师生关系的双向建构,关注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与创新。

2)“I课堂”教学经典案例研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教师的个性差异,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研究,出台相关标准,服务教学推进。案例的选取注重代表性,可以是成功的案例,也可以是失败的案例。

3)“I课堂”教学论坛。为了及时让全校教师了解、把握“I课堂”教学体系研究的新进展,孵化学校教学研究与改进的文化氛围,推进学校“I课堂”教学体系的整体发展,学校定期举办“I课堂”教学论坛,交流教改经验,引领学校教学发展。

3.行动建议

1)开展多种多样的围绕“I课堂”教学体系的专题研讨活动。

2)实施“I课堂”教学体系设计评比活动。

3)组织团队对课堂进行参与式观察与研究。

(三)“AI精灵”学生形象培育工程

通过“AI精灵”形象培育工程,培养学生热爱科技、勤于探索、乐于发现、刻苦钻研的习惯,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让学生享受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乐趣,体验学习成功。

1.实施要求

1)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实施“AI精灵”形象培育工程,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既全面发展、又富有特长的“人工智能小精灵”。

2)将“AI精灵”形象培育工程落实到学校育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全面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

2.项目设计

1)“AI精灵”形象标准研制。在深刻理解“智能生活教育”内涵基础上,广泛征求师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研制“AI精灵”形象标准;通过艺术化设计,确立“AI精灵”形象标志。

2)“AI精灵”成长体系建构。根据“AI精灵”的标准要求,系统构建“AI精灵”成长支持与培育体系。一是制订“AI精灵”培育对象遴选办法、“AI精灵”培养计划、“AI精灵”评比标准等文件和制度;二是形成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专家为辅的指导教师队伍;三是系统化设计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创立“AI精灵工作坊”,定期组织“小精灵”论坛等。

3)“AI精灵”评审认定系统。班级每月组织开展各类“AI精灵”(如文学小精灵、数学小精灵、电脑小精灵、科技小精灵等)评审认定活动,开展“小精灵”学习经验交流与成果展示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AI精灵”综合评选活动,对获奖“AI精灵”的典型事迹进行深度宣传,充分展示镇洋小学生崇尚科学、积极进取的形象。

3. 行动建议

1)发挥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科融合、校本课程等课程载体推动“AI精灵”形象培育工程。

2)以实践活动为主阵地,通过校内外、课内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塑造和展示“AI精灵”形象。

3)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依靠托管学校的资源优势,学校、社区、家庭联动,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活动影响力。

(四)“智能先行者”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工程

教师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持续教育和学习的结果。“智能先行者”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旨在基于“智能世界的先行者”的教师角色定位,从学校教师发展的实际出发,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促进教师持续和有特色的发展。

1.实施要求

1)夯实基础,以“应知、应会”为基础,以“能教、会教”为重点,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能。

2)突出特色,在教师普适性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本校教师发展的特色性要求,使教师获得校本化发展。

3)激发主动性,教师发展应该是主动过程,不是被动过程,激发教师主动性是保证教师发展活动有效性的基础。

2.项目设计

1)“智能先行者”教师标准研制。基于“崇尚科技理性,涵养人文精神”的学校精神,以“做智能世界的先行者”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根据我校教师发展的现实基础与主要问题,研究制定“智能先行者”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为教师发展指明方向,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完善与改进提供参照。

2)“智能先行者”教师发展平台打造。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各种有力支持,一是重视校级平台建设与整合,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展示与锻炼的机会;二是突破学校界限,在学校联盟以及区域范围内为教师创造交流研讨的机会;三是拓展高层次平台,注重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与专家的合作研究。

3)“智能先行者”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通过建立激励性长效机制,鼓励学校教师共同体发展。建立规章制度,为教师共同体活动提供在时间与物质上的充分保障,鼓励共同体的变革与创新。

3.行动建议

1)顶层设计,统筹制定学校教师发展纲要,明确教师发展的指导思想、实践路径和具体举措。

2)广泛参与,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围绕标准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并在学校及相关专家的过程性指导中主动执行。

3)制度建设,建立推动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与内涵发展。

(五)“尊重成就尊严”学习型组织制度建设工程

学习型组织制度建设就是要在“崇尚科技理性,涵养人文情怀”的学校精神引领下,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建立和形成完善的学校制度体系,不断提升管理效能。

1.实施要求

1)理念先行。准确把握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理念、内涵与根本任务,全面了解“智能生活教育”与“学习型组织”之间的关联,深刻理解制度建设在学习型组织创建中的重要作用。

2)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制度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年级组、教研组等正式团队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3)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积极开展实践探索,通过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

2.项目设计

1)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构。一是要加快推进学校重大管理制度的建设,制订学校章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探索教师治校制度,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完善社区教育委员会制度,创新家长委员会制度,健全学校重大决策机制;另一方面要健全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构建规范统一的工作制度体系。

2)岗位责任制度建设。以岗位聘任和绩效管理为契机,依据“才能与岗位相统一、职责与权利相统一、考核与奖惩相一致”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包含岗位聘任办法、岗位任职条件、岗位任务与职责、岗位工作标准、岗位绩效考核等在内的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覆盖学校所有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教辅岗位、服务岗位等。

3)教学质量标准研制。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要求,研制包含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如教学设计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课后辅导质量标准、作业批阅质量标准、课程评价质量标准等。质量标准既要体现统一要求,也要富有学校特色。

4)教育督导制度建设。依托托管学校,创新实施校际、校内督导,制订学校教育督导工作条例、教育督导员聘任与管理办法、教育督导报告制度等文件,健全学校督导工作网络,明确督导权利、职责和义务,健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督导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3.行动建议

1)加强学习型组织制度建设的调研和研讨,组织团队对相关建设内容进行专题研究。

2)建立学习型组织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组织制度的持续优化。

3)以学习型组织理念和智能生活教育文化引领师生员工管理方式、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形成与智能生活相适应的生活与工作习惯,促进学校组织健康发展。

(六)“科技创景,数字魅影”校园建设工程

学校校园文化气质是科技创景,数字魅影”。具体来说,校园改造工程要体现以下实施要求,并在确定重点项目的同时,遵循一定的实践路线。

1. 实施要求

1)有童心和童趣,反映学生的年龄特征。

2)是参与性的,不仅是观赏性的。

3)是符号化的,具有一定的抽象程度。

4)是系统性的,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反映不同学段儿童差异。

2. 项目设计

1)“智能文化符号十景”建设。选择能够体现智能生活的元素,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设计成可供儿童参与的雕塑等符号系统。

2)“智能生活”博物馆建设。广泛收集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物品,按照主题布置智能生活博物馆,反映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

3)校园数字港建设。在校园广泛设置可供学生触摸的电子屏幕,精选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内容,供学生随时随地展开学习和娱乐。

3. 行动建议

1)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明确校园不同区域的文化定位和具体内容。邀请相关专家对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

2)广泛征集学校师生校园改造意见,积极吸取优秀的创意,整合进校园改造方案中;

3)对校园智能文化十景进行专题研究、设计,优先进行建设,使其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景点。

 

 

最新更新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