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命题检测之法,育核心素养之花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教育集团蔡炎名师工作室六月研修活动

为深入落实新课标理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做好监测准备,加强命题研究,同时为集团内的青年教师搭建学习展示平台,2025年6月3日,朱棣文小学教育集团蔡炎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齐聚科教新城南郊小学参与小学科学基于监测的教学改进专题研讨活动。
PART.1课堂展示

张心悦老师执教的《植物生长观察笔记》张心悦老师执教的《植物生长观察笔记》复习课,整堂课目标明确,环节流畅,紧扣重难点,设计精当。课堂以完善学生亲手记录的《植物观察笔记》为任务驱动,巧妙地将“植物的生命周期”这一核心概念贯穿始终,并将种子结构与功能、萌发条件、器官辨识、开花传粉、种子传播等关键知识融入生动的观察与探究活动。从亲手解剖花生种子、辨识结构功能入手,夯实了对植物器官的基础认知;通过分析种子萌发图片、解决对比实验问题,强化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借助小组知识卡片抢答竞赛,深入辨析了根、茎、叶、花等生长阶段的特征;最后通过推测种子传播方式,建立了结构与功能、特征与环境的适应性联系。教师成功地将抽象的植物学知识转化为一系列可操作、可观察、可记录的实践活动,不仅系统梳理和巩固了单元知识体系,更有效培养了科学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长期记录的习惯。
蔡炎老师执教的《月球 —— 地球的卫星》蔡炎老师执教的《月球 —— 地球的卫星》一课,整堂课教学过程流畅,思路清晰,环节衔接紧凑自然,重难点突破策略精准,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学生课堂常规表现优异,全员以高度的参与热情融入学习活动,形成了积极活跃的课堂生态。老师抓住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 “登月探索之旅” 为情境主线贯穿教学全程,匠心设计了探索之旅的三站任务:“月球知识补给站”“月球实地勘探站”“月球拓展空间站”,将抽象的天体知识转化为具象化探索任务,极大激发了学生好奇心,驱动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实现了素养导向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地。在“月球实地勘探站” 环节,构建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深化了学生对环形山形成原因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实践操作与科学论证的能力,充分彰显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以课堂为田,深耕不辍。课例展示后,四位老师各自阐述了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与上课过程中的反思体会,从情境创设、材料支撑、思维支架多角度展现了对于单元复习课的理解与想法。
PART.2专家点评

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吕艳坤教授对张心悦老师进行了点评:
张心悦老师在《植物生长观察笔记》复习课中,将零散知识点通过“笔记”载体进行结构化梳理的方法,认为这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符合监测中强调的思维过程可视化要求。 
来自江苏理工学院杨曼博士蔡炎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蔡炎老师在《月球——地球的卫星》新课中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直观模型,成功点燃了三年级学生的科学兴趣,授课过程中运用AI智能体串联月球相关知识,语言生动活泼,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两位专家的点评精准到位,既肯定了亮点,也提出了中肯的改进建议,为老师们如何基于监测导向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
PART.3专题讲座

吕教授就《基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命题建议》进行了分享,吕教授深入解读了新课标背景下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详细阐述了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的基本原则:素养导向、依标命题、科学规范、情境真实。他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如何设计能有效考察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能力和态度责任的试题,特别强调了真实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关注思维过程与迁移应用的命题策略。讲座为老师们科学、规范地命制试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杨博士就《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科学教师命题的价值与路径》进行了分析,向在座的科学教师介绍了当前热门实用的AI软件,杨博士前瞻性地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评价领域,特别是在科学命题中的应用前景。她分析了AI辅助命题在提升效率(如自动组卷、查重)、优化质量(如难度预测、区分度分析)、创新形式(如智能交互题、模拟实验题) 等方面的巨大价值。同时,杨博士也清晰地介绍了当前AI辅助命题的可行路径与实用工具,并强调教师是命题的主导者,AI是强大的辅助工具,人机协同才能实现命题的最优化。讲座为老师们打开了利用现代技术提升命题效能的新视野。
本次专题研讨活动,通过课堂观摩、专家引领和深度研讨,集团内的老师们对如何基于监测命题改进科学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明确的方向。
END

图片|徐亦心文字|徐亦心编辑|徐亦心一审|徐亦心二审|蔡炎名师工作室三审|教科室